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根据《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》(教技函〔2019〕36号),该系统旨在推进实验室分类分级管理,提升实验室安全管控水平和效率。系统具备以下主要功能:
1. 危险源分类分级:根据实验室危险源的特征,将危险源分为生物(医学)类、化学类、辐射类、机械类、电子(电气)类和其他类,并根据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严重程度,将其安全风险等级分为一级(高风险)、二级(较高风险)、三级(中风险)和四级(低风险)。
2. 防护措施:根据危险源辨识结果,建设相应的实验室防护设施,包括特殊防护、消防、监控、报警、应急救援、防静电、防雷电等设施,通过电子台账进行管理。
3. 准入培训:根据安全风险等级,对实验室相关人员进行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培训,并建立人员培训考试记录档案。
4. 安全检查:制定安全检查计划和通告,进行随机、专项、节前和联合检查,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检查,记录不合格项并进行整改,建立巡查电子记录档案。
5. 应急预案与演练:针对实验室特点需求,制定应急处置方案,并定期组织应急演练,记录培训和演练情况。
6. 统计查询:提供统计数据图形展示,自动生成报表,并可自定义统计内容,包括危险源实验室分类分级、防护设备、培训考试人员、安全隐患整改、应急演练人数和次数等。
该系统的优势在于通过物联网系统实现动态监控和快速响应,可视化操作,便于数据分析和统计查询,并提供安全培训、巡查记录、异常预警等一站式服务。未来,该系统将不断完善管理流程,加强数据上传、安全管理和统计查询等功能,为高校实验室提供更安全稳定的环境。
标签: